相关介绍 |
---|
分配机制是单位内部经营机制的重要方面,企业是否充满活力,很重要取决于内部分配机制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否能够提高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拼设计质量,还是拼服务、拼内功,其核心还是拼人才。而拼人才的关键之一,就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改革现行的各项运行机制,特别是不断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分配制度。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分配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加入WT0后,一些行业企业原有的垄断体制受到严重的 中击,这就迫使企业要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尽早走入并适应市场,以广泛地参与市场竞争。作为转换经营机制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的工资管理,它直接服务于企业的人事政策,并最终满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战略,因此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工资管理。 (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分配制度.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竞争。劳动者对工资分配的理解,主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行情、劳动者的最低生活费用、付出与报酬的对比、企业盈利与工资分配的合理性、适当性等多种因素。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相适应的、规范有序的、充满活力的工资分配制度,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自主地决定工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追求工资管理效益。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分配制度.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了真正独立的产品生产经营者,成为经济活动中生产经营决策的主体。企业要实现最大经济利益,必然努力降低包括工资在内的经营成本,力求以最少的劳动力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工资不能再是简单地作为福利来使用,而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方法、工具和手段。职工工资必须体现劳动力价值,必须运用工资杠杆,激励、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分配制度.是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需要 如果工资分配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就很难把职工工资标准同实际工作量联系起来。一些工资单元往往成为与劳动无关的“死工资”,造成了同工不同酬、不同工同酬的怪现象,工资分配关系背离了市场劳动力价格规律。这就使得单位骨干人才的工资收入低于市场价位,从而使得高层次人才流失:而简单劳动岗位人员的收入却大大高于市场价位,工资分配呈现的是的福利性,激励职能不足,人浮于事。因此,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分配制度,才能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才为我用。 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 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且十分复杂的工作,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新旧体系涉及面广,敏感度高,衔接较难,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引起混乱局面。 2006年天津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规定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它是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组成,其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等确定岗级,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一种工资制度。 作为企业来说,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可以更大限度发挥工资的管理职能,通过绩效考核,推行工效挂钩,有利于职工主观能动性发挥。绩效工资制与传统的工资制度相比,应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岗位绩效工资主要是通过明确各岗位的任职条件、职责范围、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通过对职工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它对岗不对人,依据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竞岗的岗位和岗位劳动成果支付工资,兼顾效益与公平的原则,突出岗位劳动和技术要素在工资分配中的地位。 (二)减少平均分配的项目.简化工资单元.优化工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工资的调节职能。如,将企业各种津贴补贴工资单元并入岗位工资,既解决了岗位工资比重少、力度弱,对岗位流动导向不力的矛盾,也进一步强化了工资的激励和调节职能,加强了对工资的管理。 (三)引入市场机制.调整工资关系.使工资分配逐步向市场劳动力价位靠拢.不断强化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要通过调整岗位各子因素的分值,向生产设计和业务骨干倾斜,降低一般简单、重复劳动的岗位系数,从岗级划分上拉开差距。要使岗位劳动收入趋向市场劳动力价格水平,发挥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用以稳定生产经营和业务骨干,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励职工提高自身素质。 (四)职工工资与单位效益,要体现“捆”、“变”、“挂”.使职工和单位形成利益共同体 “捆”的目的是突出“荣辱与共”;“变”字是由单位支付能力和市场劳动力价格两个变量决定,在运行中,强调易岗易薪、岗变薪变;职工工资更要突出一个“挂”字,由单位超额利润提成而形成,按职工超额劳动进行分配,与企业效益和职工业绩双挂钩。 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设想 (一)根据市场变化和工作需要.遵循科学配置、精简高效的原则.控制机构编制,按需设岗.动态优化,规范管理.并通过岗位设置,规范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责任和上岗条件。加强岗位工资的动态管理,实行定期考核,竞争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建立规范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机制,以促使职工钻研科学技术,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二)岗位工资实行系数标准。岗位按工作性质可分为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个系列。管理岗位系列按所承担的经营指标、管理责任和工作量等因素划分10个岗位工资等级;技术岗位系列根据技术含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划分1 3个岗位工资等级;工勤技能岗位系列根据工作岗位的劳动特点、技术复杂程度、劳动力市场可替代性等因素划分5个岗位工资等级。岗位工资人员结构要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资支付能力、劳动力市场价位,个人综合能力等’情况适时调整。 (三)推行岗位职务聘任制。各类人员都要实行竞争上岗,职称、学历、资历只能作为聘任的前提条件。要与员工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岗位职责和上岗相应待遇。坚持岗变薪变,易岗易薪,岗位工资随职工岗位的变动而调整。在岗执行岗位工资,试岗执行试岗工资,内部退养人员享受内退工资,下岗执行下岗生活费。 (四)分配制度改革后工资的组成。分配制度改革后的工资主要由五个单元构成。一是岗位工资:体现岗位责任、岗位技能、岗位强度、岗位环境等劳动差别的工资单元,是岗位绩效工资制的主体部分(岗位工资标准=岗位工资基数×岗位系数)。岗位工资基数必须依据本行业支付能力和市场劳动力价格确定,适时调整。岗位系数通过岗位分析综合评价确定。二是工龄工资:依据职工为企业累积贡献年限来核定的工资单元,不随岗位的变化而变化,用以调整新老职工分配水平,保护老职工的切身利益,鼓励职工长期稳定的为企业工作,加强职工的稳定性和向心力,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三是绩效工资:根据企业的效益和职工的业绩而确定的工资单元,这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核心部分,是按劳分配、按贡献大小取酬的主要体现,它把企业的效益与职工的利益紧密的结合起来。四是基础 工资:企业依据地方物价水平及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主要体现工资的保障功能。五是津贴:国家规定的政府性津贴及在特殊作业环境、劳动条件、劳动强度下职工生活、生理和心理损害的工资性补偿。 结束语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摆脱传统等级工资制的束缚,打破单一的分配形式,逐步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形式的基本工资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才能进一步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才能使企业在严峻形势下得以持续发展。并且,这种分配制度改革,应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 来源/:于淑芹《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