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介绍 |
---|
据最新发展情况,黑龙江省的食品工业,整个行业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黑龙江食品企业规模仍较小,且布局比较分散,食品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还很弱。-黑龙江食品加工业要想成为与资源强势地位配套的优势产业,还需要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 据当地媒体统计,今年1-7月,黑龙江食品工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5.6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利税54.6亿元,同比增加13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58.4亿元,同比增长42.5%,占食品工业的65.3%。 按说,黑龙江的食品工业发展的不错: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4353万吨,猪、牛、羊肉产量156.6万吨,牛奶产量528.7万吨,蛋产量101.9万吨。在这个基础上,去年全省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905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41家,占本行业户数的26.6%。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如此成绩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从总体上看,黑龙江食品企业规模仍较小,且布局比较分散,食品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还很弱。黑龙江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有关人士日前也披露:黑龙江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满足不了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吃不饱”的现象在全省食品行业十分普遍。 黑龙江食品加工业要想成为与资源强势地位配套的优势产业,还需要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 产业链条初长成 作为农业大省,凭借资源优势,近年来,黑龙江省食品工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产业链不断延长,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集团。2009年全省食品工业实现主营收入1278.4亿元,实现利税101.5亿元,增长幅度分别是33.7%、51.0%,在全省各行业位居前列。 在政府有效规划下,全省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以九三粮油、阳霖油脂、哈高科大豆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大豆精深加工业;以北大荒薯业、大兴安岭丽雪为龙头的精淀粉加工业;以齐齐哈尔市辖区、大庆市辖区、哈尔滨市辖区、农垦总局辖区等地35个国家重点奶牛优势区,以完达山、飞鹤、摇篮、金星等企业为龙头的一批全国名牌产品,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乳品加工业;以哈尔滨、鹤岗、绥化、佳木斯、牡丹江、鸡西等水稻主产区为龙头,形成了无公害米、绿色稻谷和有机米加工业。如此的格局,使得黑土地食品工业产品开始朝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同时,黑龙江的绿色食品开始成为国民消费的热点,全省现已拥有4个绿色食品驰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有10个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参加“东西经贸合作洽谈会”、“哈洽会”、“绿博会”等各类展销活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不断扩大,现已销售到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区,并远销欧、美、日、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产自北大荒的优质粮油为代表,已与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等十省市建立了产销合作关系,每年协议购销粮食数量100多亿公斤。 产业布局凸显“乱”象 凭借资源优势的黑龙江食品工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产业链条,然而,横向比较之后,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大省农产品水平极不相称: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连续第6年夺得大丰收,总产量已经达到千亿斤。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油作物、牛奶、马铃薯等主产区,发展食品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尽管2009年黑龙江省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33.72%,可实际仅占了全国食品工业营业收入的2.57%。而同样是农业大省,山东省的食品工业产值已经占全国1/5,河南省食品工业产值在全国排名第二。其中,山东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08年已经达到7843.45亿元,河南省2008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378亿元,而黑龙江,到2009年,全省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才达1278.4亿元。 在食品工业中的“中国名牌”,黑龙江省仅有10个,数量是河南的1/3,是山东的1/6。 同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用河南、山东三倍以上的耕地生产的农产品却只加工出后者1/3、六分之一的食品工业产值。 业内人士指出,黑龙江食品企业规模仍较小,布局分散,精深加工能力孱弱三个难题,成为制约黑龙江食品工业发展的拦路虎。 根据黑龙江省工信委提供数字:2009年,黑龙江省水稻产量达1574.5万吨,而全省的水稻加工能力却将近2000万吨;全省大豆产量600万吨左右,而大豆的加工能力却达到2100多万吨……根据黑龙江省有关方面统计,全省在册的大豆加工企业将近200家,其中,仅规模以上的就有60余家。 由于食品加工企业门槛低,食品加工厂遍布省内大小村屯的局面让政府部门大为头痛:省内许多乡镇甚至村屯都有自己的米面加工企业,有的企业充其量仅能称为“小作坊”,但就是这些小的食品加工企业对全省食品工业的行业发展起到强力冲击作用。小企业不仅互相竞争压价搅乱了市场,而其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更与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目标格格不入。 传统转型任重道远 农业大省要成为农业强省,食品工业必须是支柱产业,而黑龙江省工信委有关人士认为,实现黑龙江省食品工业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让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小企业“下马”,是必经之路。 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在乳品行业中开展了诚信体系建设,力争通过这个行业作为突破口,实现全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框架。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此举,其实是“路漫漫其修远”。 黑龙江乳品协会一位负责人认为,单从从乳品企业看,全省食品工业要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就是必由之路。”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有137家乳品企业,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82家, “其实这么多企业的存在,必然会从资源、市场等诸多方面形成浪费。”这位负责人认为,只有对小企业进行整合,吊销不合格企业的营业执照,对没有奶源的弱小企业进行清理,才能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使龙头企业在有序竞争中健康成长。 据了解,黑龙江省正酝酿着乳制品及食品工业的重新“洗牌”。其中,打造一批超100亿元、50亿元的企业,以龙头企业拉动全省乳制品行业有一个质的飞跃等内容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目标。而按照有关部门设想,大米加工业将会通过集中整合资源、市场和品牌,建立一批30万吨、60万吨、100万吨以上加工能力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向高精、安全、绿色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豆油脂加工业的产业发展规划,也已经进入到论证阶段。 对此,有业内专家表示,针对食品加工企业“小散乱”的现象,省级政府应该利用好国家相关产业政策,针对黑龙江省资源优势的特点,研究制定引导和鼓励政策,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促进食品企业间的合作与兼并重组,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转让、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等方式,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打造能带动行业跨越发展的企业集团。要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相应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延长、拉伸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解决全省原字号产品多、附加值低的问题。 有经济学家预测,未来5-10年中国食品产业将成为一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产业。黑龙江省如何紧跟国家的发展步伐,一起步入加快发展食品产业的黄金期的问题,成为一个时期该省上下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根据新的规划,黑龙江省提出,今后要发挥黑龙江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食品工业产业升级步伐,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健全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重点发展乳制品、大豆制品、粮食深加工、啤酒饮料、山特产品,把黑龙江省建设成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有机食品、绿色、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记者刘洁) 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