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介绍 |
---|
2009年,我国的农机总动力超过了8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的水平也达到了45%,比起1978年的20%,其成果也显而易见,其中机收、机播、机耕水平分别达到了32%、35%、62%。农业机械从业人员达到了4000万人,而农业户和农机服务户也超过了3760万户。根据国际上农业发展的评价标准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大体上已经达到了中级阶段,同时也在扩大规模、提高效率、扩展领域、增强水平等方面努力。 回顾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1)1949- 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党中央制定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并迅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机管理、科研、教育、制造、流通、鉴定、推广、监理、维修和服务体系。2)1981—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适合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和农用运输车应运而生。3)1996-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20世纪9O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在此形式下,农机工业开始了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需要增多。小型农机具的增幅放缓,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4)2004一今,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颁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拉动效应显著.使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深入发展,农机工业产品结构向技术含量高、综合性能强的大型化方向发展,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人了中级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基本占据主导地位。 |